背景洞悉
Background check
国际能源背景
随着世界多级分化及贸易战的加剧,俄乌、中东等战争持续影响,以及新能源和AI科技的全面爆发,作为目前支撑人类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的能源产业体系正面临新的挑战与选择!能源产业间的合作和产业体系框架的重构等问题的探讨、交流与合作成为了新形势下的必要。


中新能源合作深化
中新两国已成为全方位高质量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恰逢2025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和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加坡、中国及国际能源组织的积极倡导与支持下,在具有特殊地缘位置的新加坡适时举办以“融通发展合作共赢”为宗旨,以“绿色能源智造未来”为主题的亚太区域国际能源高峰论坛,将为推动亚太乃至国际能源产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组织机构
Organization
举办机构
中国中华网、新加坡全球经贸中心联合主办


指导单位
中华总商会、中国投资协会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院

机构和单位
新加坡相关部门、国际能源相关机构、能源企业、能源报等(具体以最后邀约名单为准)
承办单位
新加坡亚星能源集团、顺憬国际管理(北京)有限公司、Pulitzer International Group
愿景目标
Vision Goals
致力于创造亚太和国际能源产业交流与合作机会,研究探讨能源产业未来趋势和问题解决方案,建立能源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创建能源经济体新运营模式合作联合体。
推动设立 “亚太绿色能源基金” 赋能能源企业出海,打造立足中国、辐射亚太的高端战略平台。
聚焦油气低碳化、智能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贸易结算体系,降低跨境成本,强化技术标准互认与品牌联合,提升国际话语权。
通过整合政、金、产、研多维资源,为亚太能源产业链提供绿色化与智能化系统性解决方案,加速中国技术、装备及高端润滑油全球布局。
产业机遇
Industrial Opportunity
技术协同
联合攻关超深井开采、智能炼化等核心技术,推动中国高端装备标准成为亚太基准。
贸易协同
LNG与润滑油跨境数字结算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区域能源资源高效配置。
资本协同
千亿级"亚太油气与润滑材料绿色基金"破解出海融资瓶颈,撬动低碳技术研发与项目落地。
品牌协同
润滑油联合认证体系助力国产润滑品牌溢价提升,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生态协同
共建油气碳足迹监测网络与废油再生链条,将传统能源转型痛点转化为绿色增长极。
发展趋势
Development Trend
天然气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低碳能源的需求增加,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化石燃料,其需求持续增长。预计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在未来二十年内将增长75%。
区域一体化加强
亚太区域的能源合作日益加强,包括跨境天然气管道建设、液化天然气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电网互联等。这些合作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效率提升。
能源转型加速
亚太区域各国正积极推进能源转型,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减少碳排放。这为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石化行业提出了绿色低碳转型的要求。
技术创新驱动
数字化、人工智能和新材料等技术在能源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降低了环境影响。
发展空间
Room for Development
“新柔特区”(Johor-Singapore Special Economic Zone,JS-SEZ)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的经济特区,于2025年1月7日正式成立。该特区旨在利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互补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联系并促进跨境贸易。 新柔特区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促进了两国在能源贸易、技术交流和项目开发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为石油化工及天然气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天然气贸易和石化加工领域。
新柔特区在未来五年内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然气贸易
随着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的持续增长,新柔特区有望成为区域天然气贸易的重要枢纽,促进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的天然气贸易。
石化加工
利用马来西亚的油气资源和新加坡的技术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产品加工,提高产业附加值。
清洁能源
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和低碳化。
能源服务
发展能源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等高附加值服务,提高区域竞争力。
论坛活动
Forum activities
- 上午主旨论坛
- 演讲话题一
- 能源转型第四次机遇革命与挑战
- 演讲话题二
- 从系统治理到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
- 下午分论坛
- 对话一
- 能源+金融
- 对话二
- 能源+贸易
- 国际合作签约仪式
4天3晚
论坛流程安排
9月25日
注册参加高端接待晚宴
9月26日
商务考察
9月27日
国际能源论坛活动及闭幕式晚宴
9月28日
国际资源对接及项目洽谈
目标受众
Target Audience
协会组织与监管机构
亚太能源协会领导、专家
产业界领袖
全球能源巨头、润滑油生产企业、智能制造技术供应商
金融机构
主权基金、投行、绿色金融创新机构
学术界与智库
能源经济、材料科学领域顶尖学者
国际组织
国际能源署(IEA)、东盟能源中心等代表